左权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3070211020000013000000/2025032700000018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5-03-27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公开内容

全县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暨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1.空气质量指标位居全市前列。2024年1-12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56,同比下降1.4%,全市排名第一;SO2(二氧化硫)浓度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全市排名第五;NO2(二氧化氮)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市排名第三;PM10浓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全市排名第一;PM2.5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全市排名第一;CO(一氧化碳)百分比浓度1.2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1%,全市排名第四;O3(臭氧)百分比浓度1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全市排名第二;二级以上天数311天,优良率85%,全市排名第二。

2.水环境质量指标稳定达标。我县国考清漳河下交漳断面和省考清漳河麻田断面地表水均达到Ⅱ类标准,优于Ⅲ类标准的考核目标。

3.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全县无受污染耕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医疗危险废物均安全处置,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精准聚集工业、散煤、机动车和面源污染,持续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促进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严格落实差异化管控“十五条”措施,督促华能左权煤电、后寨建材、东方昌泰建材、获鑫建材、玖能新型建材等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工作,整体完成率分别达73%、66%、72%、66%、68%。推动重点涉气企业环保绩效提标升级,左权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环保绩效A级评定,同时指导砖瓦行业进行环保绩效C级评定。二是推进运输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划定县城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建立机动车排放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禁止大中型运输车辆进入县城重点管控区域,严格监管运输车辆苫盖篷布,做到密闭运输;持续开展国六排放标准重型燃气车和柴油货车尾气排放监测检查,严查三元催化异常和尾气排放超标车辆,同时淘汰国四老旧营运货车25台,发放补贴资金112.5万元;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长效监管机制,对辖区内所有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申报登记和牌照发放,并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和尾气监测,对工程中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严格把关,严禁无牌照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施工作业。三是推进清洁取暖改造。重新划定2024年度禁煤区范围,推进重点区域煤炭替代,有效控制燃煤取暖范围,2024年集中供热计划完成500户、5万平米,实际完成1027户、19.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清洁取暖年度任务。出台《清洁取暖巩固提升行动计划》,全力做好清洁取暖燃气供应,电力等能源保障工作,力保冬季清洁取暖安全稳定运行。

2.全力保障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一是强化联防联控。建立健全三级“河长制”,辖区内20条县级河流分别设立9名县级河长、18名乡级河长、148名村级河长、34名巡河员。2024年登录“山西省河湖长制移动工作台”APP巡河次数达1.2万余次,发现涉河湖生态问题30余处,处理率100%。同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检察长”“河湖长制+警长”等促进机制,与公安、乡镇执法队等部门联合开展涉河违法行为打击行动,共查处违法行为6起,行政罚款4.4万元。二是提升水环境治理管控能力。全力推动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清漳河左权界至拐儿、泽城西安水电站至泽城村、麻田至县界段河道治理;开展清漳河西源牧童村至上交漳村段防洪能力提升工作;推进清漳河拐儿及泽城段、清漳河麻田段、芹泉镇、羊角乡水毁修复工程以及亚行贷款山西城乡水源保护和环境改善示范供水系统工程。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通过生态补水,确保我县的“母亲河”清漳河不断流,同时完成清漳河、清漳河西源母亲河复苏“一河一策”编制,不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滚动编制实施“一河(湖)一策”以及拐儿西沟河、羊角河、下庄河、龙沟河、小岭底河5条河流的健康评价报告。三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完成《左权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报告》编制工作,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支撑(溯源排查入河排污口点位194个,确定编码纳入清单管理入河排污口55个,不纳入清单管理排口139个,去年我县有水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结果均为合格)。依法对工矿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入河排污口实行设置审核,对工矿企业雨洪排口、城市雨洪排口、乡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等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对违反规定设置入河排污口或违规排污的,责令整改并予以处罚。四是强化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8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和6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实地排查,共发现3大类61个问题。其中,涉及乡镇水源地31个、农村水源地30个,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8个乡镇水源地共安装界标17个、喷涂10个、警示牌3个、宣传牌8个、责任牌8个,设立围网280米;6个农村水源地共安装界标24个、警示牌6个、宣传牌6个、责任牌6个,设立围网135米。五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殷家庄村、马厩村和苇则村等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现已投入运行,并成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一处,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3.严密防范土壤安全风险

一是严格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准入。开展重点监管范围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14件,调查结果纳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全力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强化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二是强化固废和危废整治。我县主要固体废物为尾砂、煤矸石、粉煤灰。目前,尾砂除金隅水泥厂利用一部分后,剩余全部存入尾矿库;煤矸石和粉煤灰通过实施填沟造地项目进行处置。一方面推进砖厂等建材企业对煤矸石的资源综合利用,2024年砖厂煤矸石使用量为49.32万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涉及危险废物单位和危险品道路运输的监督管理,特别是中晋太行炼化公司煤焦油的监管,确保废机油、废矿物油、医疗危险废物等危废依法储存、转移、处置,坚决杜绝非法违法行为。

二、2025年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

2024年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有力,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能力不足,企业环保资金投入困难等短板。今年,我们要坚持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基地巩固提升为引领,狠抓问题整改,全力补齐短板,配合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厚植生态优势,擦亮左权绿色品牌,圆满完成“十四五”收官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持续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基地巩固提升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城区要对照《左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巩固提升方案》文件指标任务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10大项、35小项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目标任务和8大项、20小项的左权县“两山”基地巩固提升目标任务年度自评估工作和巩固提升工作,不断依托绵核桃、连翘、黑山羊等“绿色”品牌,大力拓宽“生态+红色精神”、“生态+写生”、“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模式,拓展“两山”转化双向通道,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经济增长、提升社会效益,共同推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二)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推进华能左权煤电公司和4家砖瓦企业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完成重点企业深度治理任务;不断推动中晋太行炼化公司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巩固提升建设和干熄焦项目验收工作,通过实施企业减排实现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严格管控建筑工地、道路及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餐饮业油烟污染、汽修厂的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加大成品油的监管频次和力度,降低PM10、PM2.5和臭氧排放浓度,确保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领跑全市;深入开展清漳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和河道“四乱”整治,强化重点水域生态修复,推进实施污水处理中心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清漳河水质再改善,同时完成1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化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巩固县城和农村黑臭水体清零,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各乡镇要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源地排查工作,及时检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牌、护网等设施是否存在丢失坏损的情形,如发现上述问题,立行立改,及时维护修缮,确保隔离防护措施状态完好,有效保障供水安全;全面推进土壤风险防控,常态化开展重点监管范围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华能左权煤电公司、左权县顺途建材公司、左权县昌鑫矿山公司、左权县华联冶金公司、左权县飞宇煤化公司等涉及大宗固体废物堆场和危险废物的企业,要严格按照环评和《关于严格落实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场所环境管理要求的通知》文件精神规范管理,妥善处置。

(三)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施网格化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技防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各类非现场端科技监管手段,对全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实施全天候监管,不断提升非现场端综合分析能力,切实提高现场执法精准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实施严厉处罚,始终保持对重点行业领域环境违法犯罪严打高压态势,形成强有力震慑,同时以“人防+技防”为抓手,完善水、气等自动监测系统,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健全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力防范环境风险隐患,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打印正文】 【字体: 
×

用户登录